English

谈古论今原文道述旧说新吐芳菲

2000-03-22 来源:中华读书报 梅敬忠 我有话说

“一九二九最有文学意味的旧历七夕夜十时许”,姜亮夫先生“在上海俭德会屋顶花园的月下”,为他的《文学概论讲述》一书写就了《自序》。由于印刷所遭遇“国难”,该书书稿虽劫后余生,却迟至四年后才得以印行。“一月二十六日,是阴历的腊八。时大夜弥天,寒?雪溶”,姜先生无限感慨这部凝聚他多年心血的著作,终于能够贡献于社会。倘若姜先生知晓,公元2000年2月,云南人民出版社重新整理出版这部乡贤旧著,流播更加广大,其在天之灵,一定会亮出更有文学意味的欢颜来。

姜先生的这部228千言的《文学概论讲述》,其重新出版的理由和意义却非同一般。照理说,时下读书人非读书人案头上《文学概论》、《文学原理》、《文学理论》一类的书本,可谓汗牛充栋;就是各种学历应考人员,也常常摆上一本,揪取其中的几片羽毛,也能够对付那些貌似严肃的考题。从概念到概念,从条条到条条,形象、形象性、形象思维、阶级、阶级性、意识形态,常常是干巴巴不见血肉,更不见文学本来应该放射出的魅力。大概早些年的有些“文学概论”一类的教本就是这个面目。后来,西学东来,狂飙突进,大量的洋术语铺天盖地,令人应接不暇,学坛的表述焕然一新,且有“言必称希腊”之嫌:即使涉及到中华本土文论,也大多是比照西典,常常削足适履,不成样子。相比较而言,姜先生的《文学概论讲述》倒是老树发新枝、吐芬芳,显示出可资借鉴的光辉。第一编《通论之部》,开篇讲文学的定义,在所谓“简单的叙述”里,引证托尔斯泰的观点,辨析文学与科学、与社会科学、与哲学、与艺术之间的关联,简炼明了,充满风趣。比如将人类生活中既要“消遣”“快乐”又要“叫唤”“悲哀”的两面性,引申到文学的发源解释。而“从文学二字的原始说到文学定义”,由《论语》以下,一直数到清代阮元父子及近代章太炎;又旁征博引西方文艺名家对文学的诠释,连外文一并示下,最后才亮明自己的选择。条分缕析,有血有肉,逻辑严密,颇见疏理功夫。姜先生在此后关于文学的“内质”的论述中,同样采取类似的手段,以求打通中西古今。尽管他“总觉‘翻新不如述旧’”,“总跳不出前人的范围”。比如他“杂取东西学说”,从文学起源的心理学观、文学要质的心理学观来阐述“心理学观的文学”,从社会学观的文学生成、社会学观的文学要质来阐述“社会学观的文学”,都给人以一种大家气派,没有流于一般浅陋之作的那种“述旧则嫌笼统,翻新便是好异”的情形。在当时来说,既有新术语,又有传统文学批评哲言,两相比照与融合,着实不易,值得今日的文艺理论家借鉴。重要的是反思:守着如此丰富的本土文学创作和理论创见,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全球化时代的文学批评呢!

对“述旧”的偏爱,也许来自姜先生多年爱好并从事中国古典文化的探研。早年即读过姜先生的《楚辞今绎讲录》,早就钦服姜先生那深入浅出、娓娓道来、新见迭现、体系严整的学术风范。不想在他的《文学概论讲述》里也找到了同样的感觉。作为一部写给中国人看的文学理论书籍,姜先生始终不忘介绍和引证中华本土的文学资料,或者说是立足民族文学理论土壤,洋为中用,面向需要鉴赏乃至创作实践的广大读者,实在是找准了撰写“文学概论”的出发点与归宿。第一编的第三章《文学形式》已经切入了对中国文学特质的近观,比如“文学史分类”、“文体分类”、“中国语言文字与文学”等;第二编《中国文学各论之部》则更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全面、细致、专门性的检讨。始则是由小到大的宏观,诸如“华夏”的“释名”与“地宜”,“中国文化之鸟瞰”、“中国文学的价值与特点”;继而则是对诗词乐府中国音乐的深入讲析,拢纷繁杂乱的中国文学于一体,出以清晰的脉络与内在的精神,恰恰给第一编的“通论”进一步夯实了基础。这使得《文学概论讲述》一书具有了体大思精、结构严密、基础扎实的内在品格。

值得特别指出的是,表格的作用在该书中尤为显眼。“文学概论”容易写得笼而统之,大块铺陈,使人不得要领。姜先生却不嫌费力,为读者着想,精心绘制各种表格。诸如第一编第二章中关于文学与心理学、与社会文化相关联的表格,还有《叙述周秦诸子之各家开合表》、第三章《文学形式框架表》、转录黄季刚《学术分类表》、范文澜《文心雕龙旨要表》、梁任公《南北学派差异表》、《姚储曾吴四家文体开合分类表》、《中国文体历代分类详表》、《中国文体之选家流变表》、《广韵与平水韵分合表》、《中西乐律名称比较表》、《词律八十四调名表》,等等,这些表格大多能够起到突出主旨、进一步说明问题的作用,也给读者乃至研究者带来很大的方便。

70年前的一部文学概论,讲述了一个谦谦学者古老而鲜活的心灵故事。这位自称“压根儿我便没有一点点文学天才!所以我从来不想在文学上有所企图”的古典文化研究专家,凭着自己刻苦的钻研和过人的见识,竟然在学生课堂记录的基础上撰就了这部颇具创见和文体特色的《文学论讲述》,直至今天仍然不失其学术价值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